“老寿星”乌龟有哪些神奇之处?
“老寿星”乌龟有哪些神奇之处?
2024-08-14 10:47:20 来源:华西都市报 作者:于晓 责任编辑:于晓 2024年08月14日 10:47 来源:华西都市报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:在奇妙的老寿星大自然中,生活着一种古老的乌龟动物——乌龟。作为地球上的有神白山市某某食品机械售后客服中心“老古董”,它们在1.2亿年前就已经具有现代形态了。老寿星
乌龟是乌龟一种长寿的爬行动物,它们的有神寿命可以达到上百年。在所有动物中,老寿星乌龟算得上是乌龟当之无愧的“老寿星”了。它们长寿的有神“秘诀”是什么?乌龟还有哪些“神奇之处”?今天来揭秘乌龟的长寿密码。
乌龟能不能跑过兔子?
乌龟背着一个很厚的老寿星硬壳,不仅可以保护内脏,乌龟白山市某某食品机械售后客服中心减少体内水分流失,有神而且在遇到外敌时,老寿星它们还可以把头尾和四肢都缩进壳里,乌龟避免受到伤害。有神
乌龟壳是由骨头和角质组成,非常坚固,可以抵御外界的伤害。乌龟壳也是乌龟的身份证,每一只乌龟的壳都有不同花纹,就像人类指纹一样,可以用来区分不同个体。
龟兔赛跑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,但你有没有想过,现实中乌龟真的能跑赢兔子。
有科学家给出了答案——据外媒报道,美国生物学家的一项研究成果提到,龟兔赛跑中,若用它们一生的运动量来衡量,乌龟作为很有耐力的动物,肯定会赢得胜利。也就是说乌龟一生走的公里数,比兔子要多。
科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,大象、龟和其他动作缓慢的大型动物,一生中走的公里数要比猎豹、野兔等动作灵敏的动物多。
有学者认为,这和它们获取食物方式的差异有直接关系。动作缓慢的动物不得不不停地寻找食物,而“动作迅速”的竞争对手则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为下一次“拉练”养精蓄锐上。
乌龟的衰老速度可以忽略不计?
每每看到趴在石头上一动不动晒太阳的乌龟,都会有一种时间在它们身上静止的错觉。乌龟的长寿自古以来就得到了公认。
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乌龟“长寿”的秘诀是自身的代谢速度慢,而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发现,龟不仅寿命特别长,而且许多种类的龟几乎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老。它们的衰老之缓慢是生物学中最有趣的研究方向之一。
报道称,190多岁高龄的亚达伯拉象龟“乔纳森”已经正式成为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陆地动物。它的长寿令人印象深刻。但这并不令人意外,因为其他百岁龟的案例表明,对它们来说,岁月确实不会留下多少“痕迹”。
该研究表明某些种类的龟似乎避免了衰老,即避免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退化的过程。这是龟身上独一无二的能力。最终,科学家给出了结论:大多数龟类所具有的硬壳特征有助于减缓它们的衰老,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阻止其衰老。
乌龟为什么爬不快呢?
人们经常用“龟速”来形容行动缓慢,在大家眼里,乌龟似乎成了“慢”的具象化代表。其实乌龟是杂食性动物,不必靠速度捕猎;厚重的龟壳保护着它们,一般也不会成为其他动物的猎物,所以它们平时不需要行动得太快。
但乌龟有时的速度可比你想的快得多,尤其是当它感受到危险时,速度快得让人惊讶。在乌龟的世界中,还有一位“博尔特”——这只名叫伯蒂的南非豹纹龟每秒可爬行0.28米,换算下来大约每小时1公里的速度,比普通乌龟爬行速度快两倍,成为世界上爬行速度最快的乌龟。
知道多一点
乌龟还有哪些“秘技”?
一些乌龟有特别的水下取氧小窍门,一些乌龟屁股部位长有滑囊,滑囊可以舒张泄殖腔从水中获得氧气。
有些种类的龟会发出独特的声音,它们可以通过吞咽或将空气挤出肺部来发声,特别是遇到危险或是寻找配偶等情况时,它们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。
乌龟生命力极强,它们是冷血动物,当外界环境温度降低时,新陈代谢也随之降低,体温逐渐下降,不食不动也几乎不耗费氧气,靠体内仅存的氧气也能活一段时间。
华西都市报-封面新闻记者 苟春
综合中国青年网、宗欣、参考消息网、澎湃新闻、成都动物园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健康·生活频道
- ·昆山→苏州 铁路开出第一张火车票电子发票
- ·茅台、五粮液再创调整新低,白酒股调整到位的信号是什么?
- ·联想发布报告:承诺2049/50财年实现全价值链净零排放总目标
- ·上海多个小区加装电梯工程出现“严重拖延”:是代建公司资金紧张所致?
- ·刚开一个月,倒了!
- ·国足换帅一周内大反转!铺天盖地“伊万下课”→伊万留任几成定局
- ·涉19省份重磅规划:长江流域将建成黄金经济带
- ·推动场景需求直通技术成果,城市灵境场景创新中心正式落地杨浦
- ·久坐不健康,那多站站行不行?
- ·卡尼萨雷斯:库尔图瓦是门将位置上的马拉多纳、梅西、C罗
- ·加盟商称“茉上茶田”傍大牌诱导加盟,律师称重则可追刑责
- ·以色列多地举行抗议活动 呼吁尽快达成停火协议
- ·美国波音公司工人接受新的薪资协议 结束7周罢工
- ·李月汝19+12大爆发:狂创多项WNBA生涯纪录 难阻16战15败垫底
- ·何立峰会见中美经济工作组美方代表团
- ·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83% 上海专家牵头的临研项目再添重磅成果